院长专栏
郑晓幸谈四川“十三五”文化发展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6-03-15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对文化建设也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做客中国经济网2016两会特别节目“代表委员谈文化”,介绍了四川在“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布局。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非口号 要实现精神文化生活小康
“精神文化小康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在全面实现健康发展中,要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与物质生活同步。”郑晓幸在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小康时如是说到。他表示,要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提供丰富的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颐养精神的文化产品。老百姓通过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享受多样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为、文化品味,提高中国人的精神素养。
郑晓幸表示,现在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一个国家要强大,要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国民的文明素养。“这不是一个口号,是要在长期的体验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去感受的。”
进入“十三五”,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郑晓幸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很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发展,文化将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将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说通俗一点,这将是未来‘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新的动能。关注消费、盯住消费、扩大消费,消除目前我们对文化消费认识的一些误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郑晓幸如是说到。
文化供给侧改革要关注消费需求 提升创意能力是关键
“无论是公共文化产品,还是社会文化产品都面临供给侧问题。”郑晓幸说到,“首先要关注消费需求,研究消费需求,消除消费误区,校正消费误区,坚定消费信心,正确把握消费预期。”
郑晓幸在谈到刺激文化消费时表示,首先要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部分载体、内容和方式进行变革,把原来简单的“送菜”、“配菜”发展到由老百姓“点菜”;其次要关注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如农民工群体,90后、00后等文化消费主力;第三要提升创意能力和创新水平。
郑晓幸表示,过去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比较低端,难以对接新型的、大众的文化需求。这就形成了一方面资源闲置,供给产品少,一方面需求井喷,满足不了需求的尴尬局面。因此,文化供给侧改革最关键的是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升创意能力和创新水平。
文艺不能搞形式主义 但需要展示平台营造氛围
一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指明方向。谈到对习总书记讲话的理解,郑晓幸表示,这是在中国文艺发展最迷茫、最浮躁、最没有方位感的时候,为文艺工作校正方向的重要讲话。“我理解总书记讲话中间的关键是要为老百姓提供思想性、艺术性,兼可看性融为一体的优秀文化产品,既叫好又有市场的文化产品。”
四川是一个艺术资源大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四川仅仅是文化资源大省,还谈不上文化强省。最大的问题是‘有高原、没高峰’,影响大、能传世的作品很少,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郑晓幸说到。他表示,要加强对优秀作品的创作引导,四川省出台了振兴戏剧等一系列刚性扶持措施,同时加大对改制、转制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
“你到各地看,只要有广场的地方,有空的地方,从省会城市到市乡,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郑晓幸表示,“文化需要氛围,我们现在反对形式主义,文化艺术不能搞形式主义,但是没有实实在在的平台展示也不行。现在老百姓参与热情,现在精英阶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都应该参加,都需要这样的精神生活。”
成立藏羌彝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吸引社会资本
近年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地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郑晓幸表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虽然涉及省市众多,但核心区域在四川。因此,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整个西部都有拉动作用。
据了解,2015年,四川省文化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占GDP比例接近4%,成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5%,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郑晓幸表示,目前,藏羌彝文化产业品牌逐渐树立,特色和亮点逐步显现,但是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市场半径小、影响力和覆盖面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十三五”期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中点是将各个结点连接起来,形成产业带,同时把重点项目做强、做大,形成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
目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也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核心地区。“(我们)调研中发现资源也有,交通条件也在改善,非遗传承人也在那里,但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郑晓幸谈到藏羌彝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时这样说到,“因为第一动力不足。”郑晓幸表示,这些地区没有原始积累的过程,所以缺资金,也缺创意。基于此,郑晓幸建议国家建立专项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
抓住两大发展机遇 推动四川文化“走出去”
“十三五”时期,四川面临两大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四川的文化发展如何融入到这两大发展战略中?对此,郑晓幸表示,四川是一个内陆省份,只有开放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和能力。四川文化要走出去,讲好四川故事,扩大四川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提升四川整体的软实力。“十三五”期间,四川重点将其对外文化发展思路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融合在一起,打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
郑晓幸表示,四川有很多文化资源,但是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是集约意识,是效益意识,是能量意识。能量大了就是品牌,辐射力、影响力、竞争力就提升。”郑晓幸说到,“我们要重点打造培育一些特色文化品牌,培育重点项目、重点人物、重点工程等,培养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把藏羌彝特色文化产品等四川丰富的文化产品集成化、品牌化,推动它们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