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专栏
助力文创企业渡过“三年生死关”
发布时间:2017-09-21近日,2017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文化部推出了35家文化产业领域的众创空间、双创服务平台,吸引了广大创业者的眼光。
与工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双创工作有所不同,文化领域的这些空间和平台具有鲜明的文化行业特点,帮助初创期的文创企业渡过“三年生死关”,成为一个焦点。
让创业企业专注内容创新
山西小伙郭俊杰2009年南下广东珠海,当了一名电子工程师;一年后,他又到北京开了一家有机食品超市,由于缺乏团队支持,只得遗憾关门。2013年他和朋友在上海创业,瞄准阅读领域的“痛点”,成立了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帮助大家用碎片时间“听书”。郭俊杰这次创业获得了音频创业服务平台喜马拉雅FM的支持,已顺利站稳脚跟。如今,该企业会员已突破100万,预计2017年实现1亿元净利润。
像郭俊杰一样幸运的创业者,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还有10万多个。依托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喜马拉雅FM选取优质文化内容节目制作企业、团队或个人,提供前期的资金、专业化引导和管理,帮助创业者成功实现梦想。这也让喜马拉雅FM自身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音频平台,目前已拥有超过3.7亿手机用户,3000万车载、穿戴、音响智能设备用户,每日人均收听时长超128分钟。
创业初期势单力薄,要面临企业运营管理方方面面的难题,犹如汪洋中的独木舟,稍遇风浪,便“全军覆没”。喜马拉雅FM副总裁张韬分析,有了孵化器和服务平台的专业服务后,可以让创业企业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内容创新,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文化企业是双创的活跃领域,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新设企业71.87万户,同比增长21.3%;注册资本4.13万亿元,同比增长60.4%,比全国新设企业注册资本44.6%的平均增速高出15.8个百分点。但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如果初创企业不能在前三年打下生存的基础,就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
看“出生率”,更要看“成活率”
不需要豪华的装修,集装箱就是办公室;不需要烦琐的注册,带着创意就可参加讨论。深圳大学城创意园众创空间为高校大学生文化创意创新创业群体搭建服务平台,建设梦想集装箱和创客工作室,累计吸引海内外1050名学生和文化企业精英前来创业,孵化培育200多个文化创意企业和项目,促进了高校文化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就业。
“从单打独斗到依托平台创业,成为文创企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院长周庆富认为,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喜马拉雅FM、新浪微博、重庆猪八戒网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对零散的内容创作者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使内容创作者专注于优质文化内容的生产创作,促进了文化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文化部的35个众创空间和双创服务平台,既有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又有文化扶贫的新模式,还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凸显了双创文化篇章的魅力。
“双创已经成为文化领域新动能的重要加速器,而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是文化产业双创的重要载体。”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指出,文创企业不仅要看“注册量”,更要看“成长量”;不仅要看“出生率”,还要看“成活率”,文化部对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进行扶持,抓住了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点带面,通过平台企业孵化更多的文创企业,撬动文化产业更大的发展。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当员工一个个走掉,原来拥挤狭小的办公室竟显得空荡荡,心头立即涌上对未来的焦虑。”一位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向记者讲起没有闯过“三年生死关”的遗憾和悲壮。
“创业是个人成长的体验,更关乎一个社会的环境。让创新创业者享有更好的创业服务和创业环境,这对文化产业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峰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对文化类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扶持,帮助创新创业者掌握创业技巧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负责人介绍,文化部将继续加强对文化领域双创工作的扶持和引导,突出文化内涵,发挥示范效应,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