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探元计划”2022专家专访(一):深度解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

发布时间:2022-06-08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在广袤大地上生生不息、繁衍壮大,把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历史、积淀成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通过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文化遗产带来全新活力和多元价值。

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指导,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发起,青腾作为特邀共创伙伴的“探元计划”2022——探索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已于5月18日正式启动项目征集,期待通过征集、遴选具有行业前瞻性与社会价值的创新案例,牵引腾讯优势技术、资源开展生态共建,协同构建全真互联的文化遗产数字体系。

现阶段,“前沿科技+文化遗产”领域有哪些创新应用及代表性案例?存在哪些痛点?将有哪些技术、模式带来新的突破?将产生怎样的可持续社会价值?首期“探元计划”2022专家专访,我们邀请了数字文化领域、投资领域的三位指导专家,分别从各自的实践经验出发讲讲他们的看法。

近年来,“前沿科技+文化遗产”领域有哪些创新应用及代表性案例?您如何评估“前沿科技+文化遗产”领域的创新项目,您最关注哪几个方面?

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近年来,数字敦煌、巴米扬东大佛天井壁画的复原、数字藏品等案例层出不穷。前沿科技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出新,AI辅助文物修复、文物的数字孪生、消失或毁坏文化遗产的数字复原或重建等创新项目令人关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跳出单一的保护思维,将文化遗产的利用或活化包括在内,数字化领域所呈现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令人关注。前沿科技在文化遗产活化方面的创新应用,在拉近文化遗产与生活距离的同时,如何平衡沉浸式等体验感的增强与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也同样令人关注。

宋洋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当前,数字技术已逐渐矩阵化与聚合化,极大地拓展了保护和传承的途径和方式。

我个人最关注两个领域,一个是数字技术对考古与修复工作的深度介入与赋能。过去,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应用不足。既是因为传统文化单位对新的数字场景下的应用仍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同时也是科研单位对文物应用场景技术的需求理解不深刻,导致现阶段的文物修复以人工为主,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

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数字修复与智能生成,将神经网络算法、交互动态图像设计、数字三维可视化技术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吸引社会力量与科研机构参与,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效能问题。例如,敦煌壁画数字修复通过深度学习敦煌壁画病害数据,形成一整套自动识别并添加图示的算法,在识别壁画残损、颜料脱落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基于多媒体实验室的高性能编解码引擎,提供沉浸式的远程会诊技术。利用4K超清画质,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示洞窟内的景象和文物的细节,让不同地域、不同机构的专家都可以实时清晰查看现场情况,共同为文物保护出谋划策。

另一个关注领域是文化遗产知识图谱的构建。例如,大英博物馆将文物数据映射到本体CIDOC-CRM上,共发布了1亿条三元组,并将数据链接到世界范围的知识图谱上,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语义检索系统。荷兰国立博物馆也同样构建了结构化知识图谱体系,通过关联开放数据,实现了多语言的访问,显著增加了网站访问量和到访参观观众量。

另外对于“前沿科技+文化遗产”领域的创新项目,个人比较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创新的具体体现,是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文化遗产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有着较大的创新潜力;二是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项目借助科技手段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的阐释和表达,这是一个项目的内容灵魂;三是和现代生活的融合程度,项目要成功,必须契合时代价值、符合时代新义、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这样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季薇(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中,代表案例为腾讯和敦煌研究院打造的《王者荣耀》敦煌系列皮肤、“云游敦煌”小程序,以及长城数字化展示体验项目,用户可在游戏中边玩边修长城。此外,微软与敦煌莫高窟合作开发的敦煌数字化展示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运用VR、AR、AI、8K、裸眼3D等前沿技术打造穿越时空场景,用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将三维画面悬浮在文物柜体实景的半空中成像,给人以视觉震撼。

华映资本曾投资多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相关项目。例如一家IP开发和IP化联运的企业,与南京博物院、西藏、云南文旅相关部门合作,进行非遗类授权体系的梳理和搭建,开发新文创等IP相关产品。

作为投资机构,我们从创立之初就坚持数字化投资理念,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及修复:包括不限于AI介入的检测修复技术、先进的修复新材料、光学探测及成像技术;二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市场化,主要面向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新媒体传播及相关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以此扩大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相关的技术包括:新媒体、高精度3D扫描、3D打印及CNC制造、衍生品电商;三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行及交易:包括数字孪生相关技术、区块链及NFT相关技术、NFT交易平台。

当前制约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核心痛点是什么?对此有何建议?

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不是前沿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也不是创新应用,而是两者合作共同解决制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实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前沿技术难题。在这一意义上,当前制约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核心痛点,一是前沿科技的创新问题,应高质量完成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部署的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任务。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问题,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文化遗产活化方面,必定产生许多新产品、新业态,包括数字化后的知识产权及其保护问题,亟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激励。三是规划、资金、人才、相关支持政策的配套和落地问题。

宋洋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个人认为,当前制约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核心痛点是文化遗产相关需求和前沿科技手段的脱节问题。文化遗产一般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历史、考古、艺术、宗教等学科,但其保护、传承与利用又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自然学科,发展到现在更是涉及大量数字技术,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一方面,文化遗产的相关需求,在技术上怎么解决、怎么呈现成为难题;另一方面,前沿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又不了解文化遗产对于科技的需求。

鉴于此,需要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相关企业、高校等各方共同搭建文化遗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前沿科技成果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转化应用,切实推进前沿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赋能。

季薇(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其在特定行业的应用也需要大量的场景化、工程化投入,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经济回报作为先决条件。目前文化遗产的商业化链条不够完整,商业模式想象空间不够丰富,是制约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深度介入的部分原因。

科技领域初创企业的痛点是成本,新技术发展之初受制于市场规模,边际成本高,限制技术研发和市场发展。

此外,博物馆以及文旅景区等希望用技术手段让文物等和观众的交互体验更丰富,通过VR/AR等方式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触摸到过去,有新鲜体验、有获得感。但目前能提供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数量有限,展示交互方式无新鲜感,没有持续迭代,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弱。

对此,有三点建议。首先,应保障率先将前沿科技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的团队及公司的盈利空间,如特许经营、对新商业模式探索的政策支持、财政减免、更优惠的收入分配条件等方式,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入局,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搭建和商业闭环的打通,形成良性循环,真正用市场的方式实现“前沿科技+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其次,文化产品开发核心是内容为王,科技公司需要加深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照猫画虎,仅简单的提供解决方案,要在内容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使开发出的产品更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调性和话语体系。最后,借助流量平台和沟通手段,弥补科技领域和文化遗产领域存在的信息鸿沟,破除行业壁垒,使文旅资源和科技手段有机整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未来几年,您认为有哪些数字文化领域的技术、模式应用将为科技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创新带来新的突破?

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文化遗产活化创新需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市场对文化遗产需求的变化及其趋势,需要及时有效的文化遗产数据资源配置机制,需要拓展有潜力的数字技术应用范围,需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因此AI技术、区块链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数字孪生技术、3D场景交互技术、时空融合技术,以及以文化遗产大数据为基础、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多种技术的融合,有望成为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创新的前沿技术。

宋洋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未来几年,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会有新的突破:

一是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的深度应用。随着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大气环境、古建病害、展厅温湿度、观众流量等方面的监测上可以实现动态分析,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撑起科技保护伞。同时,在文化遗产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智能体验和活态展示,整体提升传播效率。

二是区块链及数字藏品在文化遗产活化领域的应用。当前,我国区块链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数字藏品已经成为激活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载体,通过这种新兴的文化产品形式及互联网触达能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熟悉并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是元宇宙对文化遗产活化创新的推动。时下已进入疫情常态化阶段,在文化遗产领域,云看展、云游览层出不穷,线上场景大量衍生,为元宇宙落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元宇宙让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生动复原和呈现,如同在现实世界一样游览、购物等,这种虚实互动将极大提升文化体验,重塑人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为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提供可行路径。

季薇(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未来,整个科技领域将加速向虚拟化、数字化、元宇宙化方向发展,未来人们的大量时间、工作和社会联系都会迁移到虚拟世界中。这一趋势对文化遗产会有正向的推动作用,现实世界文化遗产因其稀缺性,多数只能存在于博物馆中束之高阁,而虚拟中的文化遗产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具体而言,虚拟化技术浪潮在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输入端:数字孪生及加密确权技术,对实体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孪生,在保证实体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其数字分身可以实现复制、确权、一级发行、二级交易等大量的市场化商品行为,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形式不再是展示品,而是真正进入社会经济体系的特殊商品和社交资产。

二是输出端:AR/VR、3D近眼显示技术、裸眼3D及全息显示技术,文化遗产数字分身进入到虚拟领域流通环节之后,其展示方式和人、物交互方式就变得更为重要。目前,元宇宙入口级硬件设备VR眼镜已经可以支持3D全息的近眼显示,未来会有更多新的技术介入到文化遗产的展示端,如AR眼镜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光场显示、裸眼3D视觉和全息投影的应用,文化遗产的显示效果必然会远远超过目前传统的平面显示。我个人特别看好Web3时代的一些新技术。最近也关注到一些巴黎、湖南、苏州国内外博物馆构建元宇宙的尝试,演绎灭绝动物复活、宋人生活和二十四节气等,生动演绎了一个个博物馆“奇妙夜”。

我相信Web3的范畴内,无论是一些数字内容的展示,还是数字藏品等应用,都会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更有想象力的空间;VR、AR技术可以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区块链和NFT技术可以让版权更安全,商业运行更加高效,虚拟人和孪生技术可以让内容更富想象空间。

您认为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可持续社会价值?在政府、企业、高校共创共建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结合,有效拉近了文化遗产与生活的距离,特别是契合了Z世代和其他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促进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产生活、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豪感、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产生可持续的社会价值,政府、企业、高校应紧密合作,建立完善三螺旋创新机制,共同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前沿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场景创新。

宋洋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会在三个层面产生可持续社会价值:一是通过数字科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重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体会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辉煌与魅力,唤起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二是通过数字科技,对文化遗产提炼文化元素及标识,使其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文化源泉,可在新时代延续历史文脉、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三是通过数字科技,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将其文化价值、文化精神广泛赋能实体经济、城乡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在政府、企业、高校共创共建方面,建议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政府引导,通过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加强引导,推进数字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探索和应用;二是鼓励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企业、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专注于数字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三是融合创新要素,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数字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转化应用;四是聚合多元社会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商业模式开发、提升市场精准服务,共同推动融合创新;五是培养复合人才,支持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和企业、高校合作,定向培养这一领域的技术型、应用型及产业运作型等复合型人才,满足发展需要。

季薇(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我认为有三点可持的社会价值:

首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把这八个字来拆解来看,用数字科技手段可以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做的更博大,更精深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经典的再造、再呈现、再传播等都可以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让经典成为永恒;

第二,利用科技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和更多年轻人Z世代发生多种层面的链接。传统文化用年轻人喜欢的手段来做传播,会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尽在其中;

第三,通过科技手段,深化文旅融合,用新鲜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从中教化人,有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

建议加强科技行业和文化领域的跨界联动和交流。探元计划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文化遗产学界、政府、科技领域的从业者有碰撞,有交流,未来应有更多交流以及落地合作。通过多方信息同享打破行业隔阂和信息壁垒,互通有无。科技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各方在人才培养、合作研究等领域展开多种交流合作。此外,一些国外公司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做的比较前沿,国内公司可以学习借鉴。但同时在具体的技术实施中,注意云存储的安全和数据加密等政府和文旅机构比较关心的问题。

鸣谢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季薇: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

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

宋洋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