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后疫情时代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20-05-09

根据“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9)”和“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2019)”的数据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代表联合课题组对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五条十六点具体发展建议。



保供给:紧跟形势,有序推进文旅企业复工复产


image.png


在疫情影响下,众多文旅企业停工歇业,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亟需四川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帮助省内企业渡过难关,稳定文旅产业供给。结合现有政策,四川相关政府部门可从降低成本和加大扶持两方面着手:


一是降费减税。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存在缴纳税费困难的文化企业,可以延期或减免企业所得税、社保等税费的缴纳。


二是房租费用减免。鼓励和引导业主(房东)减免房租,对于疫情期间减免租金的大型商务楼宇、商场和产业园区等出租方,可适当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承租政府性资产中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给予房租减免优惠政策。


三是金融扶持。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审核流程,放宽审核标准。四是稳岗补贴。对于经营困难且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




促消费:精准施策,着力促进文旅消费回补增长


image.png


受疫情拖累,文旅消费受到重大冲击,难以仅靠市场力量自动恢复,需要四川省政府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重振文旅消费。立足四川发展实际,相关政府部门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省内困难群体加大文化消费补贴力度。对于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发放较大面额的文化消费券或者提供免费消费机会来激活其文化消费意愿。


二是扩大全省文化消费补贴的多样性。丰富文化消费券种类,特别是在消费者欢迎的旅游、演出、电影等领域开发类型多样的文化消费券,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三是提升全省文化消费券投放精准度。四川相关政府部门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和分析居民消费相关数据,经由网络平台,向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精准投放不同类型的消费券。



新基建:借势新基建,积极引导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image.png


新冠疫情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来助力经济复苏,四川省可根据本地情况,把握新基建的机遇,积极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一是布局新基建重点领域。在四川已有基础上加强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设施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发力智慧文旅。鼓励旅游、文博、演艺等业态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探索“云春游”“云逛展”“云演出”等文化消费新形态。


三是聚焦产业互联网。通过数字技术助力产业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对文旅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助力文旅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



新业态:产业融合,重点发展“文化+”新业态


image.png


结合四川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文化与旅游、体育及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新业态。


一是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高四川在夜间文旅经济、音乐+旅游、文博+旅游、旅游演艺、研学旅行等多种融合业态上的发展质量,同时,通过文创精品和旅游衍生品的开发,提升融合产品质量。


二是加快文化和体育融合,探索四川的康养体育游、冰雪旅游等新业态,通过各类体育赛事的带动,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是加快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提升四川乡村民宿游、生态和谐游等业态,实现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快文化和其他业态融合,推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水电旅游、自驾车房车游等新兴业态,激发文旅新动能。



新模式:多措并举,深入探索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


image.png


以四川文旅产业重点项目为载体,立足产业发展实际,从宏观(资源组织推进)、中观(要素保障创新)、微观(开发运营创新)三个层面不断探索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创新资源组织推进,通过天府旅游名县推进、区域协同联动、集成平台支撑等资源组织方式,实现产业要素优化配置。


二是创新要素支撑,通过金融创新助力、科技赋能发展、实用人才驱动来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三是创新开发运营,通过核心品牌带动、龙头企业引领、城市更新体验以及文旅跨界融合等模式探索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